第(2/3)页 反观东吴,地跨大江南北,自孙策平江东后,战乱较少,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,即使最近两年与陆逊连番恶战,军队总人数仍维持在十五万左右,尤以水军为强,有舟船五千余艘,可以轻易封锁千里江面。 然而时移世易,倘若东吴没有经历陆逊反叛,没有丢掉半个荆州,或许还可以自恃水军强大,凭借长江天险,抵挡一二。 但很显然,这种有利形势自从陆逊反叛后就荡然无存,目前的局面对东吴非常不利。东吴光是应付一个陆逊都非常吃力,何况又多出蜀汉八路大军。 更严重的是,诸葛亮在提出“先定曹魏,三年灭吴”战略方针后。为实现先帝刘备统一天下的遗愿,即着手筹划灭吴。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分化瓦解政策,如优待重用魏国降将,以动摇吴国军心民心。 同时,诸葛亮有针对性的调整各地军队部署,以平东郝昭都督荆州诸军事,镇襄阳;安东将军魏延都督豫州军事;征东将军姜维都督合肥军事;镇东将军秦朗都督徐州诸军事,镇下邳。复任马谡为大将军,益州刺史,都督益、云二州诸军事。为实现“水陆并进”灭吴,指明了路线。 至建兴十三年十月,蜀伐吴的准备基本完成。 益州永安,白帝城。 大将军马谡站在连舫战舰的船头,意气风发的挥了挥手,三万水军和五万步兵乘坐数百艘大船,顺江而下。 与此同时,镇东将军秦朗自下邳向涂中方向进军;征东将军姜维自合肥,向豫章,出横江渡口进军;安东将军魏延自许昌向武昌方向进军;平东将军郝昭自荆州襄阳向夏口方向进军; 另有张休、黄袭、李盛、杨百万四路小股兵马,沿江北伺机偷渡吴地。 蜀汉伐吴的总作战意图是:以大将军马谡、和秦朗两路直逼建业,牵制吴军主力,使其不能增援上游及他处;以郝昭、姜维、魏延三军夺取沿江各个战略要点,以策应张李黄杨四大部将所率的四万陆军渡过长江,然后进入吴国腹地,控制建业周边的郡县,对建业实施绝命式打击。 这样的部署很符合此时实际情况,因为东吴尚有兵力十五万,就兵力对比而言,蜀军伐吴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,即使加上陆逊的兵马,也不到吴军的两倍。因此,快速将建业孤立起来,便于将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的吴国兵力各个击破,而后才能迅速灭吴。 建兴十三年十月,马谡大军顺利占领夏口,击败了驻守在此的吴军,推进至江东境内,与此同时,陆逊攻取了桂阳和长沙,大批吴军投降于陆家军。 其他七路兵马也都纷纷告捷,或成功渡过长江,与吴国交战并战而胜之;或将吴国江北地盘蚕食一空。 十一月,吴主孙权见蜀汉大军已将吴郡团团封锁,吴国地盘仅剩建业一城,召集群臣议道:“我自结掌父兄基业至今已有三十四年,不想今日竟成亡国之君,心中实有不甘。他日九泉之下,我有何面目去见父兄?!” 第(2/3)页